车市红点 人生红点 岁月红点

2024年A股何去何从?中金彭文生、张文朗、李求索、刘刚共话明年投资机遇

小轿车 2023-11-20 浏览() 评论(0)
- N +
  2024年A股何去何从?中金彭文生、张文朗、李求索、刘刚共话明年投资机遇
  11月15日至17日,中金公司在北京举办2024年度投资策略会,主题为“2024:新理念与新技术”,与会专家从宏观政策、市场策略、行业趋势等不同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。

 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彭文生演讲称,展望2024年,面对先进技术供给的收紧,国内从社会到市场,从产业到企业都有很强共识,无需过于悲观,中国拥有的规模经济优势已显现积极作用。

 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预计,2024年名义GDP增速或将高于实际GDP增速,有利于提升企业盈利与估值。2024年财政政策或将继续发力,方向可能往民生倾斜。大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,亦将为资本市场增添投资机会。

  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指出,明年A股盈利增长有望边际改善,基准情形下2024年A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,建议做景气回升与红利资产的攻守结合。

  中金公司研究部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刘刚在活动现场演讲时称,对于2024年的美国市场,配置方面建议可先债后股、商品最后;港股正处于逐步筑底过程,年底或明年一二季度,港股市场或将迎来一波修复式反弹。

  彭文生:中国规模经济优势已显积极作用
  彭文生指出,全球经济格局正走向新的宏观平衡,具体到主要经济体,走向新平衡的调整在供给侧与需求侧、利率、汇率和贸易条件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。

  展望2024年,彭文生表示,面对先进技术供给的收紧,国内从社会到市场,从产业到企业都有很强共识,无需过于悲观,中国拥有的规模经济优势已显现积极作用。

  另一方面,彭文生也指出,新平衡下内循环的重要性上升,这意味着需格外重视中国经济面临的跨周期需求缺口,例如需求侧最终消费是突破式创新的关键驱动力。

  如何应对跨周期需求缺口?彭文生认为,宏观政策着力点需要从投资转向消费,政策抓手需要从金融转向财政。以促进民生和消费为导向的财政扩张将逆周期调节,与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,让居民有能力和有信心消费,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内循环,激发内生增长动能。这也有助于中国投资者信心的修复,有利于提振资本市场的估值。

  张文朗:2024年财政政策或将继续发力
  张文朗首先回顾了过去半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表现。他指出,2023年财政预算增加一万亿元国债,彰显政府加大逆周期调控的决心。

  展望2024年,张文朗认为,中国经济正经历大转型,从比较依赖房地产的增长模式往更多依赖新经济的模式转变。在这个过程中,需求缺口带有跨周期特征,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凸显。

  “一万亿新增国债体现了政府稳增长的决心,2024年财政政策或将继续发力,方向可能往民生倾斜。”张文朗如是说。

  此外,张文朗预计2024年名义GDP增速或将高于实际GDP增速,有利于提升企业盈利与估值。同时,在经济转型时期,大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亦为资本市场增添投资机会。

  李求索:2024年A股指数表现可能前稳后升
  展望2024年,李求索认为,基准情形下A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,需要重视阶段性及结构性配置。

  李求索建议,2024年,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,一是我国内生增长动能改善需要重视长期结构性趋势影响,二是改革及政策应对有加码空间,三是2024年A股盈利增长有望边际改善。年底至明年,国内政策与改革加码方向及力度、经济修复进程、海外美债利率趋势拐点或将对A股节奏带来影响,预计2024年A股指数表现可能前稳后升。

  在配置建议上,李求索认为2024年配置机遇有望好于2023年,建议做景气回升与红利资产的攻守结合。

  李求索建议,未来3-6个月可关注三条主线,一是转型期中受政策支持,且顺应创新产业趋势的成长板块;二是自下而上寻找需求率先好转或供给出清机会,可能具备更大的业绩改善弹性;三是现金流充足、持续高分红的高股息资产。

  同时,李求索建议关注六大主题性机会,分别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、国企改革、消费“精细化”、“出口链”受益领域、超跌优质龙头。

  刘刚:港股将迎一波修复式反弹
  展望2024年,刘刚判断,信用周期走向仍是判断中美经济周期方向的关键,其中,私人部门信用短期难有大的变数,中美的公共部门及财政均是主要抓手。

  在具体配置建议上,刘刚认为,对于美国市场,建议先债后股,商品最后。

  对于港股市场,刘刚判断,港股处于逐步筑底过程。

  刘刚预计,年底或者明年一二季度,政策预期密集、美债利率趋缓、地缘局势缓和,都有可能促成港股市场一波修复式反弹,高弹性和利率敏感型行业或更受益,如生物科技、科技硬件、互联网与新能源等。

  刘刚建议,在修复完成后和更多“对症”政策出台前,可以继续沿用攻守兼备的“哑铃”结构,配置长期分红能力(电信、能源与公用事业)、高端科技升级(科技硬件、半导体与生物科技)和中端优势行业出海(工程机械、汽车与零部件、新能源与光伏、部分产品与品牌消费等)三条主线。